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安娜與燕子人》試讀

《安娜與燕子人》試讀
    ·格瓦拉有一句發人深省的格言:「讓世界改變你,然後你改變世界。」我在年輕的時候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而且每當想起那樣的戰鬥意識就燃起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火焰。然而,等到自己出社會之後,漸漸發現人的確一直在改變,然而不是自己去改變整個世界,而是被整個大環境推著轉,而是不得不承認自己想要改變什麼的想法只是螳臂當車。然而,在午夜夢迴時,還是會想著如果那個時候怎麼決定了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
                                  
    在閱讀加夫利爾‧薩維特(Gavriel Savit)的《安娜與燕子人》,無法避免的想起了《美麗人生》,想起了被保護的隱密的殘忍,想起那些人類終級的邪惡。當整個世界充滿著自我防衛的意識,我們要如何學會相信?當我們習慣的溫情成為包袱,我們要如何決定方向?當我們在意的明天不再光明,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姿態活著?故事裡的安娜和燕子人有著相濡以沫的親密,然而這樣的切合卻存在於現世的傷痕裡。


                                                                                 
    從小到大的陪伴是時間流逝也是情感累積,一次又一次的闖關是冒險的躁進也是活著的幸運,一天一天的生存是活著的喜悅也是痛苦的延續。每一步其實都在邁向死亡,但是如果不繼續前進,就只能在黑暗中崩潰。我喜歡這本書裡將人世的殘忍盡量淡化,其實我們都知道陰影表什麼,我們都知道女孩要怎麼取得藥品,我們都知道如何讓惱人的騷擾者消失,但是在那些沒有說出來的字裡行間臆想,或許我們會覺得好過一些,對於人的邪惡和汙穢也比較能夠接受一點。只是無論結局會往什麼方向,那些不堪的過程和記憶,也許都會被塵封起來,等待入土時一起緘默。

    在小說中描述的生存法則讓人很心痛,原來只是活著就是那麼辛苦的奮鬥。原來想要活著竟然必須泯滅人性中某些相信。原來活著才是煉獄。原來活著……這個故事一點也不勵志,這個世界一點也不愉快,可是當我們翻到了最後一頁,我們還是希望那些沒有說出來的平凡未來真的會來。一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最後幻想的不是仙境異世,而是最平凡不過的農家生活,而是沒有危險和爭執的溫柔體貼,而是杜絕欺騙和傷害的真誠接納。我們都還活著,活在這個比較好的現世,可是我們也都承認這個現世還是不夠好,還是需要變化。

    然而,我們雖然無法扭轉整個世界,但我們終究可以用一些笑容和支援帶給別人一些陽光。或許世界改變了我,而我相信我們可以改變世界。願世界和平。願我們能溫柔的對待世界。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試讀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試讀

    身在教育界,深深理解整個社會氛圍對於學歷的重視,也能夠很真實的承認在台灣的土地上,文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王文靜這本《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讓我感覺非常的好奇,我想知道是誰那麼有勇氣敢挑戰現狀?也想知道作者會給學子們怎麼樣的指引?在閱讀這本書的篇章之後,我想我了解作者的意思:她並不是堅持文憑無用,而是要告訴家長和學生,這個世界上有比學力更重要的事情。

   我喜歡作者引用愛因斯坦說的:「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的。」我們的教育強調的是五育並進,多元學習,但是在失敗的教改之後,只是讓現在的孩子更加痛苦,要求每一個人都多方嘗試,然後用所謂的多元評量來評分,其實只是創造另一個地獄。我們的政策要求體適能、學科、志工和一堆能力,可是這也加強了階級的失衡,更是複製貧窮和失敗。所以,我覺得不要去逼魚學爬樹,不要逼鳥學游泳,不要逼烏龜賽跑……找到教育的核心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欣賞作者對自己「戰敗」的孩子說:「這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戰役,我們該為它慶祝。因為,它讓你在十五歲,就嘗到挫折的滋味,何等寶貴的苦澀。」這是要非常堅強的父母才能有的價值,也是巨大的強心臟。我們有多少的格言和所謂的勵志故事都再告訴我們千萬不能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可是我們忽略了這個競爭的世界,除了會有少數的贏家,更多的是支撐整個生活發展的魯蛇。認清自己的程度和定位是很重大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找到對的座標。

    所以,螞蟻高,還是長頸鹿高?這個看似愚蠢的問題隱含著我們對世界的判斷,也說出了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前程。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批評別人,不要把自己的價值強迫灌輸在別人身上,這些基本的尊重或許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因為我們很習慣評價別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會有很多的衝突,然而當我們真心的相信和肯定別人的活著,我想世界中就能夠和平。「夢想,如果缺少堅持,什麼都不會發生。」所以,讓我們成為能夠堅持的終點的人。

     猶太諺語:「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我喜歡閱讀,也希歡思考,所以我願意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學習,也把這樣的態度交給下一代。所以我推薦這本書給家長和孩子,因為我們應該栽培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斷指弦(上)》試讀


    這是一本讓人一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書,因為迷團太多,事件太驚悚,如物血肉太豐滿,需要動腦的章節太繁複,彷彿只要一不注意,線索就會從身旁溜走,真正的兇手就無法被揪出,那些沉冤幾十年的冤案就無法重見天日。尤其封面設計的詭異又血腥,在深夜時候拜讀,總感覺那些想說話的異世界隨時會再現世顯影。

    一段30年前的女性失蹤案,還有連續幾年累積的十多件「血巾斷指案」,受害者人間蒸發,屍骨無存,並非警方怠惰,而是兇手就好像不存在一般,找不到任何痕跡。然而被囚禁精神病院30年、自稱「倉頡大師」的強姦犯米治文,竟大膽預言:「血巾斷指案,會繼續下去」,而且還把解謎的關鍵放在心理系研究生那蘭身上,聲明只有她一人能解開字迷,能夠接近真兇,阻止罪刑。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個「神秘」的案件,是自己無法避免的枷鎖。刑警大隊重案組組長巴渝生,經手30年前第一起案件的特警陳玉棟,解密專家楚懷山,米治文的受害者之一董佩綸……似乎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解謎的同時是讓自己身陷泥淖,了解越多,離真相越遠,內心就越痛苦。

    這部小說的恐怖不在於有人死亡,也不是因為凶手在逃,而是一種如影隨形的恐怖,而是解謎的人必須要帶著傷痛回憶過往,而是每個牽扯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而是在即將接近真相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搞錯的方向。凶手把整個事件導演成一部殘忍的獻祭,讓這些無辜被選中的受害者就這樣香消玉殞,來不及和自己的至親說些什麼,甚至留給整個世界問號。可是這場表演又無法結束,只是讓被傷痕讓來越深,只是讓整個故事越來越詭異。每個人都似乎有嫌疑,或者讓讀者懷疑是否真的在這場演出中有人是「罪有應得」?倒底有什麼地方弄錯了?還是這只是心理變態的人對整個社會無理的報復?

    這個故事中沒有英雄,只有許多接近崩潰的人在撐場面。這些關鍵人物總是離死亡如此的近,甚至可以說他們只是還會呼吸的木偶,僅僅被執念操控著所以不曾倒下。沒有人有安全感,沒有人能逃出生天,這只是沒有地域限制的大逃殺,最終還是要還的。那些腐爛的或者還沒腐爛的手指只是一種信號,一再的告知警界和心理學界的愚蠢。而小說中的愛情充滿幻滅和苦痛,不是那種能順利一輩子的相知相惜相守,而是一種被綁在一起的禁錮。與其說這些人是棋子,不如說這些人都是患者,一起死一起生一起沉淪。

    很期待謎題的解答,也很期待整個故事能夠「完滿」,或許我們都也缺少了什麼,只有手指是完整的。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全面通緝》試讀

《全面通緝》試讀
    李查德(LEE CHILD)的《全面通緝》是一部充面畫面的小說,也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想破解的謎團。從小說營造的氣氛中,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似乎在某一個路口,就會有充滿轉機的事情發生:或許是一場惡戰,或許是屍體就突然的出現,或許嫌犯和警察會產生反轉,也或許是異世界的開啟……在深夜裡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不是嗎?

    小說主角傑克.李奇的出場就讓人對他的身分產生好奇,又在文字的敘述中感受到他有一種侵略的危險性。不過還好,其他的人也都藏著秘密,也有著不可告人的謎團,「他們來歷不明,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謊言」。在車子裡充滿一觸即發的危險,詭譎的陰謀和恐懼讓人感覺很壓抑。如果用影片的方式呈現,整個畫面的細節都會讓觀眾入戲,可是僅僅用文字敘述,還能夠充滿力量,那就是作者的功力了。



    後來我才發現《全面通緝》是「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系列之一,帶著暴力、智慧和野性的李奇,是非常美式的英雄。他不是一帆風順的奇蹟,而是充滿皺摺的歷程。這樣的生活是很刺激的,在刀鋒邊緣的掙扎,充滿力量的爆發,腦力迸發的激進,智勇雙全的贏得解決事件的機運,也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希望自己有時間能夠從第一集開始看起,這樣就可以知道李奇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打鬥,才會在這一集以這樣的狀態出現。我也很希望能夠知道在這一場冒險當中,主角得到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雖然在小說中,偶爾也有一些幽默風趣的對話,但是那種很美式的風格讓人很有興味。而且我學到了不帶著字母A的文字遊戲,那也是一種意外的快樂。